【編者按】
悠悠運河,碧波依舊;千年文脈,延綿不休。為了讓廣大網友更好地了解運河歷史、感知運河文化,我蘇網、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官網推出《運河百問》專欄,邀請專家全面系統地介紹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從文化傳承、文化認同和文化走出去等角度對運河沿線的文化符號進行細致梳理,用一個個有趣的知識點帶領網友穿行大運河2500年的歷史,步入一條精彩紛呈、搖曳多姿的線上運河文化長廊。
第九十一問 小說《金瓶梅》故事的發生地是哪座城市?
小說《金瓶梅》故事的發生地是臨清。
位于會通河與衛河交匯處的臨清是因運河而興起的又一重要工商業城市。明代大運河全面通暢后日趨繁盛,四方物資必集于此,人口急遽增長,集市繁榮,手工業發達,一躍成為區域性商業貿易中心。作為北方最大的糧食市場,臨清每年貿易量達千萬石之巨。此外還有不少的鹽店、典當店、皇店、官店、旅店、塌房等。大大小小的商業街市幾乎遍布全城,店鋪種類、數量繁多。明、清時期城內店鋪在五六百家以上,如加上各種類型的市集商販、作坊店鋪,臨清各種商業店鋪可達千余家。商業的興盛還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臨清的制磚業、毛皮手工業十分發達,磚窯多達380余個,工匠近萬名。臨清工商業的繁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明代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曾說:“臨清是一個大城市,很少有別的城市在商業上超過它。不僅本省的貨物,而且還有大量來自全國的貨物,都在這里買賣,因而經常有大量旅客經過這里”的壯觀景象。
會通河臨清段
作者 姜師立:
揚州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期間,曾任大運河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專職主任、牽頭城市揚州市申遺辦公室副主任,親歷了大運河申遺的過程。
(江蘇廣電總臺“我蘇網專稿”,僅供運博會宣傳使用,謝絕轉載,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我要說兩句